《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本全面介绍东北地区各民族民间舞蹈并对其进行文化学理阐释的知识性图书。该书根据“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区域文化、民族分布等原则,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为主要区域,兼顾内蒙古自治区与东北三省接壤的东北部为依托,将四个区域中仍在流传的九个民族族系按照东北地区古代肃慎、东胡、秽貃、华夏进行归类。
华夏族系——汉语语族舞蹈文化
早在《诗经》中就记载了秧歌是祭祀田祖以祈丰年的活动。在我国北方各民族古老的祭祀仪式中,萨满教独占鳌头,它作为东北民族文化最稳定的因素,承载着东北的历史,关联着当代东北人民的精神世界。早期萨满在歌舞祭祀时,男扮女装,头上顶着象征神树的一对十五叉鹿角,这是最初对动物崇拜的观念在萨满神帽外形上的体现。在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民族的萨满服饰中,神帽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萨满文化中动物崇拜、神树崇拜观念。上世纪后半叶,考古人员在辽宁省北票房身村2号墓、朝阳市天草沟1号、2号墓等墓葬中发掘出大量慕容鲜卑的“步摇冠”,这种金属冠式便是萨满神帽传入民间后演化的头饰之一。
萨满教文化是东北大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根源。“东北大秧歌”以萨满教祭祀歌舞为母体,经过东北各族民众代代培育浇灌,逐步形成具有粗旷豪爽、火辣热情、大歌大舞的特色舞蹈。“扭起红似火,静似花儿笑,站立一棵松,跑起水上漂”是对东北秧歌风格的形象性总结。无论是地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还是体态、动律、鼓相、扭法,其表演中️流露出“稳中浪”“浪中媚”“媚中艮”“艮中俏”“俏中逗”的风格,把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质朴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肃慎族系——满—通古斯语族舞蹈文化
史书上记载的满族先民,从起初的肃慎到清代的满洲都信奉萨满教。原始宗教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朴素观念构成满族萨满祭祀舞蹈的内核。狩猎时代的满族先民,奉自然为生命之母,运用身体语言对自然万物进行夸张模拟,以求得万物的灵魂赋予神力。
2006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批命名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鄂伦春族萨满文化传承人、萨满舞蹈为挖掘去、抢救鄂伦春族萨满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胡族系诸语族舞蹈文化
马在游牧生活中具有兴旺的象征,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是英雄的化身,凡是与马相关的史事,都因为笼罩着英雄主义光环而令人崇拜。马舞正是以马背文化为背景,以英雄主义为审美孕育而生,并以其人马合一的感性肢语尽显蒙古族英雄主义的审美思想。
秽貃族系—-朝鲜族舞蹈文化
朝鲜族舞蹈富含多元的文化,原始巫俗信仰与鸟图腾崇拜,儒、佛、道教文化的濡染,长期的反侵入抗争与长途跋涉的北迁等,都是形成朝鲜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因素。特殊的节奏是朝鲜族舞蹈律动的核心,它赋予朝鲜族舞蹈不同的动律和性格。
朝鲜族舞蹈《在果园里》
本书从族属、语言系属、民族行成、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审美的诸多方面,研究各民族舞蹈的形成因素、形态特征、文化意涵,研究其内在的联系与表现规律是读者通过了解四大族系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民族舞的活动形成与变化,以及本地域舞蹈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增强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系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