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国家图书馆。
坐在国图新馆宽敞明亮的电子阅览区,小余轻点了一下鼠标,面前的电脑桌面上随即弹出了自己要找的小说。他是轻微的弱视患者,不过,在这里,阅读却并不成为问题,他可以用软件放大字号,如果看得累了,还可以让电脑读给自己听。
让小余不再遭遇阅读障碍的,是日前通过文化部验收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这个由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的特殊图书馆,让残障读者享受到了无差别的文化服务。
让8000万残疾人享受服务
我国有各类残障人士8000多万,涉及人群2.6亿。对于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言,如何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既是生存问题又是发展问题。
“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传播中心承担着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有责任利用有效的方式使残障人士获得无差别的文化服务。”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介绍说,2008年,在文化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共同建设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利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使盲人朋友可以在没有时间、空间障碍的情况下,像健全人一样享受国家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服务。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得到了广大视力残疾读者的好评,并获得了文化部创新奖。
为了让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等其他残疾人朋友和盲人一样享受到阅读之乐,2010年,国家图书馆又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启动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该项目得到了文化部的支持,被列为当年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
跨行业合作下的全面创新
“针对残疾人的服务是综合性的,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坚持共享、包容的理念。”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主任崔慧萍说。
事实上,“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正是跨行业合作的成果。它依托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借鉴中国残联无障碍网站的建设经验,借助于信息无障碍技术研发单位的力量,在探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行业合作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研发过程中,项目组在深入调研残障人士特殊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定位研究、面向残障人士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指南和建设标准研究,并加强了信息无障碍技术手段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我国特殊群体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基础。
此外,项目还基于云服务的理念,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与收割新模式。据项目负责人、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副主任李春明介绍,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以分级分层的方式进行建设,国家图书馆负责主站的维护与管理,各省级图书馆负责省级资源的加工、发布和管理,市级图书馆负责各市区县资源的加工、发布和管理。在建设模式上采取软硬件环境国家统一搭建的方式,各级图书馆不需要单独投入,直接登录到项目管理平台即可开展相关的工作。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得到了残障读者的认可,也受到了图书馆界专家的肯定。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张智雄认为,该项目建设成果丰富,服务效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其中,技术标准、残疾人身份认证等多项建设成果填补了我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空白。
建设“泛在图书馆”
通过验收,意味着“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下一步的任务依然繁重。
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除了要多角度完善资源建设平台之外,“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还将“泛在图书馆”的理念引入面向残疾人的服务。李春明介绍说,国外已经有图书馆提出要将“泛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建设的新导向,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嵌入到用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通讯设备无缝对接,实现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信息。“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应该以基于互联网的网站服务为基石,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开发包括数字电视服务、移动阅读服务等在内的新媒体服务渠道,将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文化服务推广到更广阔的平台。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成果,我们更希望它能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陈力表示,下一步,国家图书馆将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项目进行宣传与推广,让信息服务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将以项目为依托,借助“全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实现跨行业的全国互动。
来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