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仪式暨《永乐大典》特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参加了仪式。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载录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以《洪武正韵》分类编排,形成多达11095册22877卷3.7亿字的鸿篇巨制。嘉靖年间,为防不虞,官府曾摹录过一个副本。经历六百年风雨洗礼,《永乐大典》正本渺无踪迹,而副本也在兵燹火厄中陆续散失,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存400余册,不足全书的4%。
国家图书馆原收藏《永乐大典》221册。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赴上海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发现加拿大籍华人袁女士手中藏的一册《永乐大典》,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后建议力争收购。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操作购得该书,并列为国家文物财产,移交国家图书馆入藏。新一册“大典”入藏,使国图永乐大典藏量达到222册。
此次海外藏卷2272至2274卷“模”字韵的“湖”字一册《永乐大典》回归,与国图藏《永乐大典》前、后各一册相缀,使“湖”字部分合璧,这是民族的盛事,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的一项重要成果。
配合这册《永乐大典》的交接,《永乐大典》特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展出了馆藏的48册及刚刚入藏的1册《永乐大典》原件,文津阁《四库全书》中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旧五代史》原件、相关档案、赵万里先生辑佚稿、不同时期的影印本等,旨在较为全面地揭示《永乐大典》的价值。
展览从9月30日——10月6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来源:中共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