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国家图书馆首次推出"非遗影像公开课"

发布时间:   2020-08-1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时间:2020.06.12

 

  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特别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并将于613日起,多平台上线发布。

 

  这是一部"专家的评论音轨,大众的欣赏指南",让观众能够"在光影中,看懂非遗"。这一课程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创新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的重要展示部分。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我国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这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对高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是要在老人们的年华老去之前,把他们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是与时间赛跑;对传承人的记录、对非遗项目的记录,更需长跑,众多尚在艺术和技艺黄金期的传承人,他们的代表作和看家本领,也等待去记录。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人田苗介绍说,自2015年起,该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2019年连续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系列展映活动,向观众展示和推介记录工作的成果。"藏用结合,是开展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的目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记录工作成果的转化,以便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出书、播放纪录片还不够,今年我们想到了国图公开课推出非遗影像公开课这个新思路,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传播国家级传承人绝学。"

 

  今年,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线下展映活动相呼应,国家图书馆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同时邀请崔乐全、张刚、周嘉华、王馗、吴文科等11位非遗专家对纪录片进行实时解读,这一系列课程将于613日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发布。

 

  专家解读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更进一步领会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意义。这20部由专家点评的非遗纪录片分别是《薛生金——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刘则亭——古渔雁民间故事》《朱小和——四季生产调》《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郑兰香——婺剧》等。此前,国家图书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纪录片巡礼",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这些优秀项目的综述影片走近传承人,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对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还在继续。据悉,自2019年起,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正式提升为传承人记录工作,非遗的记录,永远在路上。正由于传承人的坚守,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