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商报
摘要: 昨日,由国家图书馆、贵州省文化厅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贵州省图书馆承办的“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贵州省图书馆开展。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贵州省图书馆举行
三代“缩微技术对馆藏珍贵文献进行抢救取得的丰硕成果,还介绍了我国在胶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彩色缩微等技术领域的探索。
因为是在贵州开展,贵州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30年来的成果展示也就显得特别显眼重要。而这些成果中,自然也包含了赖永忠曾经付出的辛勤汗水。
记者了解到,贵州省图书馆的缩微拍摄工作始于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的文献保护方式。
“在数字时代,光盘、硬盘等数字资源存储介质易变质、易损坏,数字资源格式易过期和计算器软硬件更新换代快,都使得数字资源极易丢失或无法利用,而缩微技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是稳定性好、安全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法之一。”
刘梅说,缩微胶片具有真实反映文件原貌、内容不可更改、具有法律效力、保存时间500年以上等优势,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在文献资源长期保存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缩微胶片上的文献转化利用,让公众也能分享这一技术文化成果呢?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王浩告诉记者,目前公众要想获取缩微胶片的上文献,可通过两个方式:一是自从全国文献缩微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每一个图书馆都有一个缩微阅览室,读者在里面可以阅读到缩微胶片,继而看到自己想看的文献资料。另外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缩微胶片的文献大多数已经利用科技转化成数字资源放在数字图书馆,公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对其使用。(任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