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192个村社都有文化广场和图书馆

发布时间:   2012-01-06    

  2011年5月26日,市政府召开了东莞市2011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目标责任工作会议,印发了《2011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全市的“文化惠民”工程由此拉开大幕。

  “文化惠民”工程是2011年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实施“文化名城”战略下,能否顺利完成,是对市、镇、村三级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次考验。工期短、任务重、难度大、项目多是许多人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评价的词汇。

  不过该项工作在副市长严小康的亲自过问下,“五个有”工程、“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等“文化惠民”项目均已胜利完成。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市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东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前进了一大步。各个社区(村)居民均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

  完成情况

  投5亿落实

  “五个有”工程

  2011年“文化惠民”工程其规划目标是:投入5亿元,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组织“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

  “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含四大子工程,即: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192个村(社区)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组织实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的文化惠民活动到基层、到企业、到村(社区)。

  每一项子工程又包含多个具体项目。以“五个有”工程为例,要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

  192个村社建起了文化广场

  该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实现了全市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另一方面通过“千场演出”等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文化惠民”工程中“五个有”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共有192个村(社区)改变了以前的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这些村(社区)中均有一个亮堂堂的图书馆和供村民娱乐的文化广场。村民也能向市民一样,在文化广场上休闲起舞;“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基层、到企业、到村(社区),也激发了基层参与文化的热情,连平村舞蹈队、金桔村舞蹈队以及大岭山广场舞蹈队纷纷要求加入演出,并直接带动一些没有舞蹈队的村成立了队伍。

  所有镇街24小时能自助借阅

  记者从文广新局获悉,截至2011年12月份,“文化惠民”已得到全面完成。市文广新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市镇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下,“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省特级文化站”达标工程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文化厅组织验收小组的评估定级验收;已有192个村(社区)完成了“五个有”工程建设;“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实现了全覆盖。

  记者探访

  欠发达的芦村也有文化大广场

  高埗镇芦村村是一个经济欠发达村,村里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该村通过市、镇补助的150万元,对口扶贫单位市药监局资助70万元,加上自行筹措的80万元,共投入300万元,打造了高埗镇的“五个有”工程的样板。

  文化广场的环境真不错

  记者在2011年最后一天,前往芦村村了解了该村“五个有”工程建设成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芦村村文化广场选址在一条村里的主干道旁,一路之隔,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广场置于一片优美的环境下;广场上正播放一曲曲欢快的乐曲,几位老人带着孩童在广场上玩乐;几名村民正在装饰广场,原来是元旦那天,广场上要进行300围的大型盆菜宴和三天大戏。

  “之前村里没有一个文化广场和舞台,村里很少开展活动,即使是市里到村里组织演出,村里也很难承接。”芦村村负责社会事务管理的干部黄仕波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新广场,村里的精彩就没间断。

  村民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黄伯告诉记者,芦村村文化广场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配有200平方米带有钢架遮蓬、灯光、音响设备的舞台。广场内建有标准灯光、聚氨酯漆面的篮球场、十多套体育健身路径等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并完善了休闲石凳、花坛、绿化、装饰等配套休闲设施,成了村民唱歌、跳舞、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高埗镇2011年篮球锦标赛,就是在这个球场进行的。”黄伯自豪地告诉记者,芦村村村民一直喜欢开展体育活动,龙舟与篮球氛围非常好。

  充电就到村里图书馆

  黄伯说,村里面本来一直打算建文化活动场所,如今借着“五个有”工程的实施,受惠于市里面的“文化惠民”工程,村里终于建起了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这让整个村的文娱活动丰富了许多。

  如今,每当夜色降临的时候,文化广场上都有许多人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广场已经成为芦村人美好生活的体现。此外,由于芦村村还有一些外来的种菜人和周围的打工者,每当周末时,村里面的图书馆也给这些新莞人提供一个好去处。

  黄伯告诉记者,以后他们将充分利用起文化广场的设施,让广场上的精彩活动不停歇。

  记者手记

  “文化惠民”的实惠 看得见摸得着

  2011年是“文化名城”战略开局之年,其重点工作即剑指文化惠民工作,投入5亿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资金额度相当于每年计划在“文化名城”投入的一半,“文化惠民”工程也被列入2011年度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以上举措,足见政府对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用力之深。

  随着一大批新建成的基础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越来越切身感受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如今,村民也能在各自村(社区)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内,老人们下棋、理疗、打牌,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经过一年的努力,“文化惠民”工程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原本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192个村(社区)通过“五个有”工程建设,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有效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24小时图书借阅系统等,全市居民享受着同样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千场演出”等活动直接带动一些没有舞蹈队的村成立了队伍。

  “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东莞市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增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必然为东莞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动力。

来源:搜狐网